800米水下长城惊现鹏城...六月天摘抄整理
一处修建于古代的水下神秘建筑近日被深圳大鹏古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此发现是根据一位年近八旬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及当地有经验渔民所提供的线索。该发现已引起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高度重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专业水下考古人员为主,会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7~8人的联合队伍即将于近日开抵深圳大亚湾,对该神秘建筑物进行水下考古勘查。
退潮时神秘建筑偶尔露峥嵘
神秘水下建筑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古城的西南方大亚湾海域,由龙歧海澳方向望去,它位于南澳镇北端与大亚湾核电站之间,全长大约800米,以巨石筑成。曾做过东江纵队老战士后担任当地生产队队长的郑汉老人讲,当地渔民出海捕鱼时在这里一带撒网都会很小心,因为渔网经常被神秘物体扯住,郑汉老人自己当年出海打渔到了这里都不下网。
根据郑老人提供的线索,深圳大鹏古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3次出海勘察,他们发现退潮时神秘建筑的顶部位于水下3~4米,肉眼见到的部分整齐平坦,用竹竿向下捅,发现它质地坚硬,绝不是沙滩。渔民说,如果遇上某些退潮彻底的日子,白天从海面捕鱼归来时,偶然能见到此神秘建筑显露真容,它的一头可被见到微微露出海面。
防海盗投巨大人力物力修建
根据大鹏古城博物馆黄文德推测,该神秘建筑可能是古代修筑的守城设施,作用类似长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的大鹏古城是明代为了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在明清时期的大鹏一直是南中国海上的军事重镇。驻守其上的军人所看守的范围西起大亚湾东至大鹏湾,甚至包括珠江口、香山(今中山)以及香港一带。史载林则徐曾说,大鹏的战略位置是“省会门户”,因此自古以来它就肩负着防倭抗盗的重任。
由于大鹏古城守军所防御的大亚湾对开海域水深较浅,来自外海的倭寇船只行驶至此容易搁浅不易登岸,而位于西南海面的一处海湾则较深,船只可以顺利进出。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为堵住倭寇乘船从大亚湾进入腹地抢掠的路口,当地驻军因此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了此一海底防御工事,修建时间据推测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因为当时朝廷腐败,倭寇海盗较频繁出没于南海沿岸。据史料《大清一统志》记载,在同样位于南海的陶娘山(即今三门岛)上,为防海盗的出没,曾经采用了一种叫做“填石塞之”的办法。
日军舰曾“卡壳”水下屏障
与其常年相伴的当地有经验渔民还发现,此神秘建筑上机关重重,并不是垒起道墙般简单。例如,被发现于此800米石筑工事上的缺口,由于深度和宽度都可以容纳重型船只出入,有人猜测是修建时专门预留给守军船只出入所用的秘密通道。
另据当地老人回忆,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有3艘日本军舰从南海经大亚湾来袭,但是冲在前面的1艘日本军舰一头撞上了这段“海底长城”,之后就好像被咬住了似的,根本动弹不得。后来还是靠一艘马力更大的日军舰船援助,才得以仓惶逃离。“海底长城”从此被叫响,在大鹏古城作为军事要塞的500年,以及其后没有驻军的近100年历史中发挥着余威,默默守护着当地百姓。
神秘建筑所处的该段海域最深处有30米深,古人如何在工具原始的条件下凿山取石、然后以船运之,再于波涛汹涌的深海中修筑起这道屏障,且能够历经几百年的海潮飓风冲刷而历久弥坚,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岩所长称,目前正在开展的“广东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已经将该大亚湾神秘水下建筑的勘查纳入了其中。水下考察所得到的该建筑物的风格特点与当地历史文献进行结合之后,海底神秘建筑的性质和年代将得到基本确定,它的神秘面纱也将随之被揭开。
800米水下长城惊现鹏城 图:“蛙人”下水探谜 大亚湾水下神秘建筑示意图